聚焦it 观点 婚恋专家:年轻人用社交网站太多 不会谈恋爱

婚恋专家:年轻人用社交网站太多 不会谈恋爱

聚焦it摘自广州日报讯 (记者谭秋明)“参加联谊活动,好丢人,还是不要啦!”“我其实要求不高,只是没人爱我。”七夕前后,不少单身男女青年怀着甜蜜梦想,参加了多场寻爱联谊活动,但因种种原因,开心牵手的始终是少数,多数人可依旧为怎样尽快脱单而焦灼。针对这一现象,婚恋专家建议,大龄男女青年求爱,先正“三观”——寻爱要主动、要求要明确、恋爱要计划。专家们还特别指出,时下年轻人爱用社交媒体交流,在现实相处中,缺乏技巧,是寻爱难的重要原因。

靓女不喜欢“四眼仔” 最终还是牵手“四眼仔”

不要“四眼仔”,不要理科男,不抽烟,一定要比我高10厘米以上……这是大龄女青年阿茵开出的求偶条件。她在广州市青年宫“U有缘”公益婚恋平台上求偶,大家一看这些条件,都说:“你这些条件,有点太苛刻了!”阿茵今年34岁,名牌大学毕业,在大型国企工作,是一个项目负责人。在大家眼中,阿茵身材高挑,样貌姣好,不仅工作做得好,还很有文艺才华,常在集体活动中担任主持人,能歌善舞。“大家都批评我择偶条件定得太苛刻,可是找老公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太随意!”阿茵向婚恋导师吐露心声。从二十八九岁开始,阿茵就开始主动寻爱,各种形式的相亲去了不下一百场,可惜一直没有找到意中人。

在恋爱导师的引导下,阿茵开始慢慢调整求偶目标,今年年初,在参加市青宫的社交活动时,与一名男生擦出爱火,而这名男生,不但是“四眼仔”,而且是“理工男”,从事IT工作。“我发现志趣相投更重要。”阿茵笑着说。

误区一:择偶要求不是太多就是不明确

多数大龄男女青年和阿茵恰恰相反,嘴上常挂着这句:“其实我要求一点都不高,有个知冷知热知心的人就可以了。”“‘没有要求’‘要求不高’等说法,要么是要求不明确,要么是要求多多。”梁应标表示,这是男女青年求偶时,最常见的问题。

他建议,可以将心中对于未来配偶的要求逐步量化,从而了解自己求偶的真正目标。如,“只要他有稳定收入就可以了”可以量化为“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性格好”可以具体化为“生气时能够冷静地表达自己的委屈和需求”;“疼我,在乎我”可以具体化为“每天都会主动给我发微信或电话,每周抽两个晚上陪伴我,等等。”

误区二:用惯社交媒体 聊天爱用“警察腔”

“两个人在QQ、微信上聊得挺好的,当坐在布置温馨的见面空间里,却相谈不过十多分钟就决定放弃。”梁应标指出,这是很普遍的相亲现象,多数人都是带着“警察腔”“记者腔”,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一股脑儿全甩给对方,“就像在派出所录口供,不断被追问。而且,在线上聊天时,还可以配合卡通表情,而在现实聊天时,有些年轻男女,会因为紧张而表情僵硬。”另一种情况则是一开口就谈工作。“这种情况在事业有成的男女身上更突出。无论对方聊什么话题,最终都会被他们绕回工作上。”

误区三:相亲打扮不是太随意就是用力过猛

“很多青年完全没有形象管理意识,不是太随意就是太刻意。”“U有缘”形象指导邱盛以她曾指导过的一名男生为例——他是企业中层,但每次参加联谊活动,他都穿一件宽大的T恤、短裤、休闲鞋,“如果不是T恤图案有所不同,你会以为他一直没有换过衣服。”这位男生还很理直气壮地认为,平常工作要西装革履,日常生活要秀出真我,“假如寻爱成功,她以后回家见到的都是我这个形象啊!”

打扮随意的反面就是用力过猛。邱盛分析:“有些青年男女,很注重打扮,衣服鞋包全是名牌,紧跟日韩风向,但总是令人感觉‘不合眼缘’,其实是因为没有找准适合自己的风格。”

误区四:不参加社交活动 期望悄悄找“另一半”

“心急求爱的大龄男女,真的越来越多。”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一位负责人说,每个月至少收到各种渠道推荐过来的求爱男女信息三四十条,“女孩子多些,有一半是‘皇帝唔急,太监急’(本人不急,父母亲朋替她着急),有一半是女孩自己也挺着急的。”这些“走后门”递条子的人成功却很低,“她们以为,打个招呼,我们就能挑一个合适的人来相亲。其实很难。”这位负责人称,心急求爱而又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寻爱成功的几率大大降低。“你要大胆走出来,亮出你自己,才能找到合适的对象。”

搭讪秘笈:《史上最快脱单攻略》话你知

日前,市青宫还特意推出了《史上最快脱单攻略》,从谈吐、穿着、恋爱心理等方面,引导青年男女寻爱。

1.名字:男女见面当然要从介绍自己的名字开始。例如,我的名字重名率很高(扫墓见到过自己名字在墓碑上……)。如果小时候有过外号,那么这个外号很有可能是可以很好地概括你身上的某个特点,让人很容易记住你。

2.万能话题:相亲约会不知道聊什么好,怕冷场?只要能找到彼此都有兴趣的话题,就很容易聊下去了。公共兴趣话题:旅游、烹饪、电影、宠物;好用话题:健身、运动(如跑步、羽毛球、游泳、爬山等);必杀话题:童年、家庭(与亲情有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聚焦it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jiaoit.cn/opinion/1940.html

社交网络时代,别跟我谈隐私

虽然曾经站同一路口,但 “微博” 终究错过了成为 “微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