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大洋彼岸的人工智能领域资深记者凯德·梅茨(Cade Metz),在著名的《纽约时报》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可以制造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Building A.I. That Can Build A.I.)》的文章。其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点出了关于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套崭新理论:用人工智能去塑造人工智能。
《纽约时报》人工智能相关报道
凯德·梅茨在文中道出了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现状:人工智能专家稀缺问题。梅茨指出,全世界只有1万人拥有人工智能技术所需的教育、经验和人才,他们需要建立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神秘的数学算法,从而驱动这种新型人工智能。在产业扩张需求与人工智能供给的矛盾愈发明显的现实面前,用人工智能工具去生产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帮助机构解决机器学习的问题,并实现利用人工智能来打造企业的人工智能系统,这是解决人工智能专家稀缺问题的重要方向。目前,各家公司都在开发各种各样的工具,让任何操作都能更容易地开发自己的人工智能软件,包括图像、语音识别服务和在线聊天机器人。
针对此,文中不仅提及了谷歌、微软等硅谷巨头在相关领域的成就,还提到了来自国内人工智能代表企业——码隆科技,并带来了其联合创始人兼CTO码特(Matt Scott)关于人工智能工具的观点。码特认为,目前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软件的工具(图像、语音识别服务和在线聊天机器人等)并不能满足所有需求,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该文在提及世界人工智能格局时,唯一提及的一个中国人工智能公司。
码特的观点道出了人工智能存在的本质,同时带来了码隆科技的企业理念:真正的人工智能不在于自己有多智能,而在于让其他产品变得更智能。码隆科技旗下的ProductAI人工智能商品识别平台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意义。从行业角度,基于ProductAI挖掘人工智能市场在零售、交通运输和自动化、制造业及农业等各行业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连横合纵”连接各行各业,整合垂直行业资源打造有深度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从用户角度,基于ProductAI图像识别的智能AI 模型及接口,企业可以通过简单、快速的技术对接,一站式获得多种人工智能视觉技术服务。专注于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创新的码隆科技,已受到大洋彼岸科技巨头与媒体的注意,并成为了对比中美人工智能格局的代表,可见,码隆科技成为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名片之一。
ProductAI人工智能商品识别平台登录界面
这张写有ProductAI的“名片”,满足了国内两百余家的企业客户商品图像识别需求的同时,更凭借着PaaS服务模式便捷、易接入的优势,已经成为来自全球各行各业客户的宠儿。目前,码隆科技旗下的ProductAI平台有两个核心功能:一、根据客户提供的商品图像及或商品视频,快速自助建立起“以图搜图”引擎。并提供图像处理接口,帮助企业实现图像标记、分类、聚类、定位、以图搜图等功能。二、为商品图像“打标签”,令数据结构化。ProductAI可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物体、场景及属性的识别,并能让商家在不懂人工智能和复杂编程的情况下,轻松将视觉识别技术嫁接至自己的网站、应用或服务中。并且,呼应人工智能走出国门的发展趋势,码隆科技已开始拓展国际视野,不仅在产品层面上线了ProductAI国际版;在技术层面,码隆科技仅在2017年7月就获得WebVision全球图像识别挑战赛以及在德国举办的G20创新创业大赛的双料世界冠军;同时,在2017年11月举行的APEC峰会上,码隆科技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代表企业深度参与其中。
APEC大会码隆科技团队与软银中国主管合伙人宋安澜博士合影
在中美两国的市场上,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已经到来,资本并购频起,大型科技企业纷纷建立专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深入到自动驾驶、人脸识别和医疗影像等多个行业,并开始垂直落地应用。人工智能在掀起引爆热潮的背后,正是中国在制造环节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20多年差距。但在人工智能上,中国与发达国家正处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在语音、图像等部分技术上处在领先阶段,这也被我国科技界视为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人工智能历史说短不短,但人工智能真正起到引导整个时代并成为主流计算机科学主题这样的作用,要从这几年说起。目前,全世界已加紧布局人工智能,我国更前瞻性地把人工智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其战略意义与产业潜力不言而喻。拥有中国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码隆科技,不仅得到了国外媒体与科技行业的关注,更于近期获得了软银中国领投的B轮融资,金额高达2.2亿人民币,并成为软银在中国第一家投资的人工智能公司。这充分体现了资市场对人工智能与码隆科技潜力与技术的看好。通过和软银中国的合作,码隆科技不仅可以借助软银资本支持,更深入研究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增强研发基础,也提升了中外人工智能竞争能力的重要砝码,而且还有机会与软银国际战略布局中的企业合作,实现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的发展助力、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化落地、实现自身国际化布局的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