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什么概念最火,VR(虚拟现实)当仁不让。而处在风口的电影行业正在尝试与最火爆的概念VR接轨,发展VR电影。
VR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模式,还处在比较早期的摸索阶段。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不少尝试,比如2015年末出品的国产VR电影《活到最后》;2016年3月底启动的国内第一部VR国产剧《万水千山总是情》。
被颠覆的制作
去年年底,号称中国首部VR电影《活到最后》,更严谨地说,这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该片并没有在院线公映,时间也仅有12分钟,只能算一部试验性微电影。电影场景也非常简单,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中,几个人的对白撑起了这部十分钟出头的影片。
为何这号称第一部中国VR电影场景如此简单,时间如此之短?VR电影的拍摄难度是根本原因。360度无死角的画面、多线性的剧情走向、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影厅……这一切都给VR电影创作者提出了高挑战。
事实上,VR电影普遍遇到“无法让观众跟着内容逻辑观影”的难题,由于VR电影是360度影像,所以当观众看向身后场景时,很可能会错过另一个方向的某一个情节,造成观众脱离主要情节。常见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角色的情感交流、第一人称视角等方式与观众产生互动,进而引导。
提到电影的拍摄,制作方兰亭数字联合创始人庄继顺表示,困难颇多:首先是导演不好找,传统电影导演并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参与探索还不成熟的VR剧情片。VR下没有分镜,整个场景只有中央一个机位,传统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都失效了,导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和团队进行沟通适应。“当时导演来到片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站哪?’”
和导演沟通后,演员的选取也不容易。最初他们选择的是影视演员,但尝试后发现他们不能适应这种没有分镜的拍摄方式,后来找到了话剧演员,他们对于这种一镜到底还比较适应。
为了稳定和防止观众头晕,镜头设置成了固定镜头,但是观众可以随时旋转视角,这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剧情上变得很难。他们探索后采用了通过演员的走位和立体声音技术引导观众注意力的方式。而在转场方面,主要还是黑白场。
这也正如上海市网络视听行业协会、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VR电影市场专题研究报告》(下称《VR电影报告》)指出,镜头语言和导演逻辑的被颠覆,使得“如何让用户根据我的逻辑进行持续观看”成为VR视频制作领域的行业性难题。
叙事模式(尽量一镜到底)、制作成本、缝合特效、内容规格(终端限制)、时长都是VR电影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鉴于VR电影的制作成本(同时长下,普遍是传统影片成本的5倍),目前VR电影都停留在10分钟左右的短片形态。
产业链初级阶段
VR电影的困难并不仅局限于此,整个VR电影产业还只是探索阶段。谈到VR电影产业,可以将其分成三个部分:VR电影创作,VR电影制作(硬件设备),VR电影的播放设备。目前来说,上游的电影创作和制作,都还处在十分初级的阶段,面临的困难也是极具挑战性。
江磊认为,首先市场缺乏有经验的VR电影创作团队。由于VR电影自身的特点,要产生比较强的给观众带来的这种身临其境的观感,电影故事本身就需要有特别的设计,叙事方式和画面处理都需要有专业的能力。
在拍摄设备上,米粒VR影业CEO徐喆向记者感叹:“目前,VR电影主要摄影器材上,索尼、RED等电影产业主流摄影器材公司都没有明确的VR摄影器材上市计划。而作为电影制作的源头,只有当专业的VR摄影器材推出,在拍摄技术上有了真正的解决方案,才算真正意义上进入了VR电影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阶段,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VR电影诞生。
尽管如此,VR的播放环节有望更早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VR播放的硬件设备,虽然很多设备的量产可能指向的是VR游戏市场。但只要设备一旦大规模进入消费者的家庭,玩游戏和VR电影播放之间的切换,应该从技术上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江磊表示。
今年以来,国内外VR硬件厂商动作不断。HTCVive头戴式设备开启预售;OculusRift头戴式显示器正式发货;大朋VR一体机正式发布;蚁视科技发布第二代VR头盔,这些产品都受到国内消费者不同程度的追捧。这些产品的销售,为VR电影播放打下了基础。
除了在创作和制作缺乏成熟经验外,适合VR电影的商业模式探索,也有待突破。江磊认为,VR电影由于强调个人观众体验,不太可能采取影院模式。这类电影的定价、分销等产业链的建立,也是市场众多参与者博弈的结果。要真正成为一种有规模的观影产业,必须要建立成熟、有序的产业链,否则很难进行大规模推广和发展。
那么就目前来说,VR电影是否就几乎很难看到了呢?可以说,目前真人实拍的VR电影制作尚存在较大难度,不过,一些擅长CG(计算机动画)制作的公司在尝试制作相对简单的动画VR电影。
徐喆告诉记者,他已经投资千万制作基于大IP(知名内容版权)的动画VR电影《精灵王座》,并计划进入院线播放。“目前看,动画VR电影受摄影器材、叙事模式等限制相对较少,将是VR电影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泡沫化的VR
江磊认为,从全球各大企业对VR的投入来看,VR是下一个类似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类的市场增长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市场何时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并向C端市场快速渗透,使得硬件的优化和软件的多元化互相协同并良性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投资VR电影短时间可能会有较大风险。
VR电影在3~5年内应该没有可能去改变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其中最大的发展瓶颈,还是在内容端,也就是VR电影的创作和制作。
《VR电影报告》就指出,VR电影产业目前处于初始探索期,虽然资本狂热,但是受限于硬件的普及程度低、缺乏核心用户、硬件体验差、缺乏稳定有效的拍摄技术等客观问题,中国的VR电影距离成熟期还有较长的时间。
业内多位大佬也以其冷峻的视角,给目前VR电影乃至整个VR产业的“集体狂热”浇了一盆凉水,合一集团高级副总裁李捷表示:“有人说电影行业是巨大泡沫,我认为VR是比电影行业泡沫更大的行业,从过去一年大家看到整个行业所有的产业链,不管跟VR有没有关系的人都以谈VR为荣,所以这个行业应该比电影看起来泡沫更大。”
面对市场无VR不欢的集体狂热,小米影业总裁唐沐提醒:“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大家对VR的关注,资本对VR的热捧,其实和当年智能家居是很相似的。在这里我也小小奉劝一下,有可能已经入行或者还没有入‘坑’的,大家仔细思考一下VR这个市场是不是真的那么热,或者究竟能不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