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都市报发布了题为“起底电影刷分灰产链:猫眼漏洞多,4000元刷7分;豆瓣最难刷”的报道,深刻揭露了国内电影市场日益严重的刷分现象。这是继6月中旬北京商报刊文批判电影行业操纵评分现象后,国内主流媒体再一次将矛头指向国内电影市场日益严重的数据造假顽疾。
评分机制存在大漏洞, AI反作弊成笑柄
虽然,两篇报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在线票务平台猫眼是当前评分造假的重灾区。在南都记者的暗访中,一位水军直言不讳地谈到:“猫眼最好操作,他们(产品)漏洞多,更新力度又小;豆瓣就经常更新,好几次豆瓣更新后封掉了大量水军号。尤其是刷低分,豆瓣最难刷。”
受访的刷分灰产链水军坦言道,相同的刷分操作,猫眼价格要比豆瓣底25%左右。这无疑说明了,相较于豆瓣等平台,猫眼的评分机制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和造假空间。
监守自盗,票务平台成捞钱利器
如果说,评分机制漏洞暴露的是猫眼平台责任意识匮乏的话。那么猫眼借自身平台之便,通过数据造假来牟取利益的行为,就显得格外没有底线。
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猫眼,屡屡通过操纵评分牟取暴利。上映三天便匆匆撤档的奇幻电影《阿修罗》,据片方控诉,便是猫眼恶意抹黑、操纵评分行为的受害者。
电影《阿修罗》上映当天,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分别为8.4分和4.9分,高低悬殊,显得非常不合理。为此,片方控诉4.9分的评分是因为遭受了猫眼的恶意抹黑。《阿修罗》是一部烂片不假,但片方的控诉并非毫无根据。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由当红小鲜肉吴磊牵头主演且卖力推广的《阿修罗》,是一部典型的粉丝电影。在粉丝的再来水下,这种电影的评分往往呈现出高开低走的特征。然而,该片的猫眼评分却从上映当天的4.9分上升到了撤档前的6.4分。粉丝打call的时候非常低,随着口碑的崩坏反而一路走高。故而,不少行业人士怀疑,猫眼对《阿修罗》的评分动了手脚。
至于猫眼这么做的动机,有行业人士指出,《阿修罗》上映当日,猫眼出品并宣发的《邪不压正》也同时上映。在《我不是药神》制霸大盘的情况下,这两部重量级影片的市场空间都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猫眼毅然抹黑《阿修罗》,来为《邪不压正》争取更大的排片空间。
就刷分条件而言,猫眼不仅拥有平台之便,还能够借助日益成熟的刷分产业链。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寻常的刷高分操作,找水军给同档期竞争影片刷低分的行为也同样司空见惯。
受访的水军则表示,刷低分的操作难度会远高于刷高分,价格也比较贵。”电影评分8分以上的,刷低1分报价15万元;评分7-8分的,刷低1分报价6万元;评分6分左右的,刷低1分报价2万元;基本最低刷到5分就差不多了”,其中一位水军坦言道。然而,猫眼却直接将《阿修罗》的评分刷到了5分以下,可见其下手之狠、决心之大。
其实,对猫眼数据造假的质疑,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当时,电影《你好,疯子》的导演饶晓志就曾针对点映阶段电影分数突然下降甚至是在上映之日评分消失的“怪象”,在微博上向猫眼提出疑问。两年时间过去了,猫眼数据造假的行为仍未有所收敛,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迹象,着实令业界失望。
如今,国内电影市场存在的刷分、刷票房等数据造假乱象,已经渐渐形成了一颗毒瘤,日益威胁着中国电影的健康成长。这颗毒瘤如不尽早切除,将逐步催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优秀国产影片将永无出头之日。